筹码分布原理(如何正确看懂筹码分布图)
股市中的移动分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,对于理解股市动态和进行投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。那么,分布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?
分布,也称为“流通股票持仓成本分布”,主要是通过历史交易数据计算得出的。这个计算过程基于一个假设:在不同价位上分布不同,反映的是在这些价位上投资者的持仓数量。在建立一个简单的分布模型时,我们假设有一个公司的股票被不同投资者在不同价位上持有。这些投资者的持仓成本分布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图表表示出来。
在实际应用中,分布的计算更为复杂。因为证券交易所不公开投资者的账目信息,所以软件中的分布都是基于历史交易数据的近似值计算出来的。一般而言,会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投资者进行抽样检测,获得的抛出概率函数。然后,根据这个抛出概率,判断每日交易中哪些原先的老被卖出,哪些是新进入。这个过程会不断重复,以反映在投资者之间的流动。
那么,分布的原理是什么呢?简单来说,分布反映的是全体投资者在全部流通盘上的建仓成本和持仓量。它基于一个假设:投资者倾向于在盈利一定幅度时卖出股票。通过对历史交易数据的分析,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哪些是老,哪些是近期进入的新。这样,我们就能大致了解当前市场上各方的持仓成本和意愿。这种分布的形态和特点可以为投资者提供重要的信息,如主力资金的动向、市场趋势等。
获利盘的贡献,一直是股市交易中的重要话题。当获利达到15%时,它对当日成交的贡献相对于获利25%的而言,显得尤为突出。为了更精确地计算分布,有时我们会采用计算抛出概率的方法。尽管出于计算方便的考虑,有时会采用相等的抛出概率代替真实的抛出概率统计,从而引发一定的误差,但这种误差是可以接受的。在实际的股市博弈中,某个价位的量多少并不会对最终结论产生决定性影响。
在股票软件的革新中,“指南针”的CYQ引领了潮流,众多国内软件厂商纷纷模仿推出了分布图。并非所有的分布算法都能准确反映市场真实情况。有些算法将历史成交按照时间加权处理,时间越久占比越低。这种做法虽然看似得到了分布的模式,但实际上却难以真实反映市场情况。因为各股票的活跃程度差异巨大,单一地确定历史的挥发速度难以反映这种差异。
关于“指南针”分布的算法,由于涉及商业机密,暂时无法公开。但我们可以其背后的原理。股票价格的涨跌背后,实质是市场中持股者手中的转换变化。一轮行情的上涨与下跌,都是个股在不同价位进行转换的结果。要想深入了解股票涨跌的本质,就必须对转换的过程进行综合分析。
所谓的“转换过程”,其实就是持仓从一个价位向另一个价位转移的过程。这个过程不仅描述了在价格上的变化,还涉及数量的转换。在市场中,造成个股不断转换的主要力量来自市场主力。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到股票在不同价格区域的转换过程。我们可以把转换过程比作“搬家”,市场主力就是搬动的“搬运工”,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在由低到高的搬运过程中获取利润。
主力的炒作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:吸筹、洗盘、拉升和派发。在吸筹阶段,主力会在相对低位收集大量廉价。收集的越多,控盘度越高,未来拉升时的阻力就越小,实现的利润也就越大。洗盘阶段则是为了将盘中的浮动洗出,减轻未来拉升时的抛压。这两个阶段都是转换的过程,主要以主力买入、散户卖出为主。当主力完成这两个阶段后,就会择机发动拉升行情,此后的转移方向将相反。
在拉升阶段,只要之前累积收集的低位没有向高位移动,就可以判断主力并未出货。一旦低位减少,高位出现累积,就要警惕主力可能正在排发出货。到了派发阶段,低位会大量向高位移动。
至于分布的原理,简单来说,就是股票在交易过程中,在不同价位所堆积的股数。从获利盘来看,其区间为0%-100%。庄家的建仓位置是在低位,但散户眼中的“低位”往往并不是庄家的建仓位置。庄家的建仓成本是一个复杂的问题,涉及到诸多因素。在这里,我们可以简单定义:把获利盘50%以下定义为低位。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庄家的建仓成本,进而更准确地把握市场动向。
分布理论是股市分析中的重要一环,它揭示了股市中的流动和转移过程,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股票价格的涨跌背后的原因,从而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。在股市的海洋中,庄家的行踪与成本,犹如在迷雾中寻找方向。为何不把10%以下的涨幅定义为低位?因为庄家的行动远比这复杂。他们真的能在仅仅持有10%的时推动股价上升吗?答案是不行。那么,如何理解庄家的操作策略呢?
当我们观察股价走势时,会发现它在震荡中前行。在股价下跌时,散户往往选择观望,交易动作减少。但当股价开始上升,散户逐渐活跃起来,买卖动作频繁。这时,庄家会利用市场的震荡,吸取散户的。没有一定的获利盘,庄家如何获取呢?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策略问题。
那么,如何定义底部呢?底部是市场走出来的。只有当股价出现低点,并且在未来的日子里不再创新低,那才是真正的底部。如何识别这样的机会呢?可以通过技术分析来寻找线索。而庄家在牛市或熊市都会采用不同的策略,他们会在底部区域长时间运作,吸取。
考虑到股市的非线性特性,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平均价来估算庄家的成本。因为股市有时放量,有时缩量,这就需要我们考虑成交量在股市中的重要作用。成交量大的日子,流通盘换手快;成交量小,则换手慢。这就是股市的非线性周期。
那么,如何计算庄家的成本呢?我们可以这样理解,在底部区域,获利盘50%以下的平均价就是庄家的成本。庄家在获利盘的某个区间内吸取的较多,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区间来估算他们的成本。通过技术分析软件,我们可以编出公式,计算出庄家的成本。
当股价上穿成本线时,我们可以认为庄家即将启动。为此,我们可以制定选股公式来监控这种情况。当发现符合条件的股票时,可以将其保存在一个板块里,以便日后关注。
技术分析深入:理解庄家操盘的成本结构
当我们深入股市时,一些关键指标如成本线显得尤为关键。这些成本线不仅揭示了股价的走势,更反映了庄家的操作策略。今天,我们来一起这种策略,并尝试通过公式来描绘庄家的成本区域。
公式如下:
A:=SUMBARS(V,CAPITAL1);累计换手达到100%的周期。
在此基础上,我们进一步计算不同获利比例的均价:
A1:=SUM(COST(10),A)/A;在A周期里获利10%的平均价。
A2:=SUM(COST(20),A)/A;在A周期里获利20%的平均价。
以此类推,我们可以计算出A3、A4、A5分别代表在A周期里获利30%、40%、50%的平均价。
当股价达到一年中的最低点时,我们定义:
E:=LLV(L,250)=L;表示一年中最低价的位置。
E1:=BARSLAST(E);求得从最低价到现在的时间周期。
接下来,为了找出买入的启动点,我们进行计算:
(5A1+4A2+3A3+2A4+A5)/15, CIRCLEDOT,COLORRED;求出启动点的价位。通过STICKLINE函数来确认启动点:当股价交叉并上涨,且距离最低价已超过40个周期时,画出启动点。
市场点评:
在股市中,如果没有庄家干预,购买成本低于COST(50)的股票通常更优,因为获利压力较小。由于庄家的存在,股价在COST(50)以下往往跌多涨少,而在COST(50)以上则涨多跌少。这意味着散户在庄家短暂出货时容易被误导。理想的买入策略是在股价回探至COST(50)附近并向上拐头时买入。当成交量不能突破COST(90)时卖出,若突破则等跌破COST(90)再行动。
关于集中度的问题,应综合考虑以前的分布状况和当时的换手率。对于持仓比例的问题,我们无法简单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来确定庄家是否会拉升。而关于庄家的资金来源和实力,更需要综合多种因素来判断。
有建议将SUM换成MA以简化公式并得出相同的结果。例如:B1:=MA(COST(10),A);表示在A周期里获利10%的平均价的简单移动平均。这种方法简单易懂,但关键是要结合其他技术分析手段如价、量、势、点来做出决策。
关于公式绘出的成本线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偏差的问题,确实存在这样的可能性。尤其是在某些时间段内(如1996-2000年后),公式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差异可能更为明显。这可能是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、庄家的操作策略调整等多种因素导致的。在使用这些公式时,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用。
理解庄家的操盘成本结构对于投资者来说至关重要。通过深入研究并结合多种技术手段,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,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。洞悉股市秘籍:从分布洞察庄家动态
在股市博弈中,了解庄家的吸筹节奏与分布是关键。庄家的吸筹过程并非一蹴而就,其成本亦有高有低。让我们一同深入股市中的分布与移动成本分布图。
一、如何计算比例?
想要知道股票的比例,可通过计算当天的成交股数与公司的流通股之比来得知。这反映了当前交易中涉及的相对于整个流通盘的份量。
二、解读移动分布图
移动成本分布图揭示了股票上市以来的所有搬移过程。为了更真实地反映的沉淀状态和活跃程度,引入了时间特性,形成了新的移动成本分布——火焰山。不同颜色的柱子代表不同时间段内的,从近期的红色到远期的黄色,颜色的变化显示了的时间演变。通过此图,我们可完全揭示庄家从吸筹、拉升至派发的整个过程。
三、如何解读股市中的分布图?
1. 股票的分布,又被称为成本分布,描绘了股票流通盘在不同价位的股票数量。想象一下,如果所有股东按照买入成本将股票放在相应的价位上,就会形成的堆积。随着交易的进行,会在不同的价位间流动。
2. 在分布图上,柱线的长短代表的数量,位置则代表持有这些的成本。随着交易的进行,会在各价位间流动,形成错落有致的柱状带。
3. 常见的成本分布形态有单峰密集、多峰密集等。单峰密集表示在一个特定价格附近的充分集中。低位单峰密集往往是主力吸筹的结果,而高位单峰密集则可能有不同的解读,如高位震荡洗盘或庄家出货的征兆。
在实际操作中,投资者应注意以下几点:
股价突破密集峰时需有成交量的配合。
股价回调时,在低位密集处常获得支撑,这里是良好的建仓点。
股价跌破高位密集区时,应警惕空头陷阱,考虑减仓操作。因为高位密集区的换手实质上是庄家向散户派发的过程。
深入理解并善于利用分布与移动成本分布图,将极大地提高投资者在股市中的洞察力和操作策略,为投资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。当股价突破向上时,关键之处莫过于对风险的防范。在此策略操盘的过程中,应以短线为主,警惕可能出现的假突破现象。深入观察市场,你会发现,当股价高位出现长时间的密集峰时,那很可能是庄家洗盘吸筹的结果。庄家的耐心和策略使得他们可以在长时间内维持这种密集峰状态,而散户往往难以持久。
值得注意的是,前期的高位单峰密集往往成为下一波行情的潜在阻力位。而当市场上出现双峰密集的情况时,上下密集峰对股价运行构成支撑和阻力。股价在上下密集峰之间的运行就如同在山峰间跳跃,时而受到解套压力回落,时而因被吸收承接而反弹。
市场上还可能出现多峰密集的情况。当股票分布在两个或更多的价位区域时,会形成多个密集峰。这些密集峰可能是上涨过程中的中继,也可能是下跌过程中的暂时支撑。而在分布中,还有一种状态叫做成本发散,即在不同价格上的分布较为均匀松散。这种情况的出现,往往意味着市场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大量的换手。遇到这种情况时,投资者应保持警惕,因为连续带量下跌很可能是主力不计成本地出货。
投资者在分析分布时,不仅要关注在谁手中,是散户还是主力,还要关注不同价位的集中程度。只有综合这两方面的分析,投资者才能处于较为主动的位置。分布的形态特征是股票成本结构的直观反映,不同的形态具有不同的形成机理和实战含义。从"发散"到"密集",再到"再发散",是流动过程的常态。
各种形态的出现都具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分布特征。例如,单峰密集意味着在某一特定价格区域集中;双峰密集则体现了股价运行中的支撑和阻力;多峰密集则可能意味着股票在上涨或下跌过程中的中继状态。而成本发散状态是一个过渡性的现象,随时可能演变成密集峰。在遇到这种情况时,投资者应根据密集峰的特点及时作出应对策略。
深入理解分布的特征和形态,对于投资者来说至关重要。无论是单峰密集、双峰密集、多峰密集还是成本发散,都是市场运行的直观反映。投资者在操作中应结合股价运行态势,全面分析分布情况,以做出明智的决策。警惕高位密集的下跌发散
在股市的波澜壮阔中,有一种情形需要投资者高度警惕:高位密集后的下跌发散。当主力部队在高位大量集结,而后悄然撤退,这时,股价的走势便透露出不祥的预警。此时的股市,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,暗流涌动,危机四伏。
高位密集,是主力资金进驻的痕迹。主力们在此区域大量买入,聚集起一股强大的上涨动力。当这股力量逐渐消退,主力开始撤退,开始向下发散,股价便开始了它的下跌之旅。此时的股市,仿佛一座失去支撑的塔楼,摇摇欲坠。
下跌发散的态势一旦形成,便意味着市场信心的崩溃。投资者们开始意识到,主力已经撤离,留下的只是高位站岗的散户。在恐慌情绪的驱使下,更多人选择抛售手中的股票,加剧了股价的下跌速度。
这种情形下的股市,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。主力军队已经撤离,留下的战场,充满了混乱和不安。投资者们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,深入分析市场的走势,避免陷入这场战争的泥潭。
面对下跌发散的股市,投资者应该采取何种策略呢?要密切关注市场的走势,分析主力资金的动向。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,避免盲目跟风抛售。要制定好自己的投资策略,明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。
高位密集后的下跌发散,是股市中的一种危险信号。投资者们需要保持高度警惕,深入分析市场的走势,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股市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。